返回首页 | 山大基础医学院

 

实验博物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实验博物馆 > 正文  
体温计的发明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3日 08:36  浏览次数:

体温计的发明和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计的发现

伽利略在1592-1595年间发明了温度计。这之后,他的一位医学界的朋友,帕多瓦大学医学教授桑克托留斯设计了一种温度计,用它测量人体温度。桑克托留斯所设计制造的温度计形状象蛇,球状上端放在病人的口中,管子下端放入一个盛水的容器,管子的刻度用玻璃珠标示。这无疑是个粗糙的仪器,但它毕竟是第一个体温计,并且桑克托留斯还曾它来比较太阳和月亮的热度。

法国医生让.荣伊1632年提议制造液体温度计。他把伽利略的温度计反过来装。使用时让发烧病人把盛满水的球握在手里,体热使水膨胀沿管子上升,上升多少视热度高低而定。

1867年,伦敦医生奥尔巴特制成细小便利的体温计,从此体温计才为医学界普遍采用。

100多年来体温计并无多大改变,始终是一根装着水银的玻璃管,末端玻璃囊的囊颈十分狭窄,阻止水银柱在上升后跌回,以便读出人体当时的正确温度。

体温调节中枢

根据体温调节中枢定位问题的早期研究,认为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最近一些实验证明,上述各神经结构的活动都受视前区—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一些细胞群的控制。POAH构成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起整合作用的部分。这里的神经元一方面接受来自外周的传送感温信息的传入神经冲动,一方面也可直接感受流经脑部血液温度的变动,从而改变其活动水平,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下丘脑其他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结构的活动也相应地增强或减弱,再通过有关效应器官改变产热和散热水平,保持体温相对恒定。实验证明,热敏单位在丘脑、脑桥、延髓和许多皮层区域普遍存在,但对局部温度变化起热调节反应的主要区域是在POAH。

关于体温调节中枢,一些资料还指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性温度感受神经元起着调定点(set

point)的作用。即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它的调定点乃预先定在某一数值(如37.5℃)。如果体温偏离此调定数值,则由反馈系统的调整使体温维持恒定。

这个学说认为,调定点的水平是可变的。由细菌所致的发热是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因受致热原(pyrogen)的作用而升高,调定点上移(如38℃)的结果。

此外,哺乳动物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末梢中,发现含有丰富的单胺类物质。狗、猫、猴等动物实验证明,用5—羟色胺(5—HT)作脑室灌流或向下丘脑前部作微量注入,可见体温上升,同时出现外周血管的收缩和寒颤。而去甲肾上腺素则使动物体温降低0.5—2.0℃,并伴有外周血管舒张。此等单胺物质如注入下丘脑其他区域,则并不引起体温变化。

在下丘脑神经元胞体中并未发现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单胺,而只是在某些神经纤维末梢中能找到。所以认为此类单胺能纤维的胞体可能是在中脑网状结构中。动物种属不同,对单胺递质的反应也不相同,如兔、羊对5—HT的反应与在猫、狗、猴所见的恰相反。因此,单胺物质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上一条:肽能神经的提出
下一条:听诊器的起源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室 地址:济南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医学院 邮编:25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