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山大基础医学院

 

机能学实验新技术方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新技术与方法 > 机能学实验新技术方法 > 正文  
诱发电位记录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3日 08:34  浏览次数:

诱发电位技术始于1913年Pravdish-Neminsky实验,并较早地被应用于感觉系统的电生理研究,对于感觉功能的中枢定位、连接及投射关系等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有其方法学上的局限性。近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出现了平均诱发电位技术,使诱发电位技术在人体及临床应用方面更显示出其重要性。

随着诱发电位技术的普遍应用,人们对诱发电位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更广义的说,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或出去刺激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可测定的任何电位变化都可以称为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是慢的电变化,在文献中有时也称为场电位,它不是单细胞放电,而主要是由许多突触后电位总和而成。诱发电位是与自发电位相对而言,诱发电位常常出现在自发电位的背景上,实际工作中很重要的是把二者加以鉴别。

对诱发电位的鉴别可依据以下几点:

1,潜伏期:诱发电位的出现与给予刺激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关系。这就是说诱发电位必有一定的潜伏期。

2,反应型式: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由于传入的通路结构不同,反应型式可以不同;而在同一系统中反应型式则是相同的。自发电活动则不然,它的型式不固定,每次记录到 的波形都不一样。

3,空间分步:诱发电位在脑内某一部位有一定的分步,即刺激外周一定部位,诱发电位只限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这是由解剖结构决定的,而自发放电可在脑的任何部位发生,没有特定的部位。

4,主反应及次反应(后放电)刺激感觉器官或通路上任何一点,在皮层上所得到的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潜伏期比较固定,波形成先正后负的一个慢波称主反应;另一个为次反应,有时可达数个。主反应只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而次反应几乎可在大部分皮层同时出现。

5,与伪迹的关系,在进行诱发电位的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刺激伪迹。刺激伪迹对测定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可起到标志作用。但伪迹过大可掩盖诱发电位,甚至在没有诱发电位的情况下,误将伪迹视为诱发电位。简单的鉴别方法是将刺激电流的极性倒转,因伪迹是一种物理现象,必定会因极性倒转而倒转,而诱发电位是由电流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反应,不会因刺激电流极性的改变而改变。

近年来诱发电位的应用较为时新,并随着其他电诊断技术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潮。目前,诱发电位的某些应用已比较明确,如视觉诱发电位主要对早期眼科疾病具备灵敏的反应性,听觉诱发电位有助于后颅凹损伤的定位诊断,尤其是对听神经胶质瘤及脑干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有着特殊的意义,体感诱发电位能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觉通路的情况。但仍有不少诱发电位尚处于研究阶段。诱发电位尚不能用于损伤的解剖定位,因神经系统的结构还没完全被认识清楚。

 
上一条:膜片钳技术
下一条: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室 地址:济南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医学院 邮编:250012